首页 > 城视 > 详情
烽火家书|李白: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时间:2025-09-16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虢灿 整理 视频 何佳洁 项炜


1910年,李白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普通家庭。1925年,年仅15岁的他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李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成长为指导员。1934年6月,他被选派至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被分配到红五军团担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与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全国抗战爆发后,上海的中共地下电台遭到日军严重破坏,搜集情报、重建通信渠道迫在眉睫。这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落到了27岁的李白肩上。当李白抵达上海时,淞沪会战的炮火正酣,他悄悄搜寻、购买各类零件,亲手组装起电台。1938年春的一个夜晚,一阵微弱却坚定的呼号从上海传往千里之外的延安,李白终于在上海与延安之间,用一道道往返的红色电波,架起了一座无形却坚实的“空中桥梁”。

1939年,工作环境更加险恶,党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开展工作。两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后经党组织批准结为夫妻,成为秘密斗争之家。

1946年,李白全家于上海的合影。图片来源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通过无线电波向延安传递着日军的军事部署、计划和行动,使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能够及时掌握敌情并进行部署。对于日寇来说,这一秘密电台的存在无疑是心腹大患。

为了捕捉到这个神秘电台的信号,日伪特务更新了功率更强的无线电雷达测向仪,四处捕捉,千方百计要把这个电台找出来。

1942年9月的一天,李白拿到几份重要情报,立即上报延安。发报即将结束时,突然传来警报声,李白沉着地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迅速拆散发报机,拉开卧室一块活动地板,将它藏在下边。日本宪兵闯进房间,四处搜查无果。却在即将离开时踩踏了地板,藏在下方的发报机就此暴露。就这样,李白夫妇被逮捕。

日寇对李白施以种种酷刑,但他坚不吐实,一口咬定自己是私人电台,用坚强的意志守护着党的秘密。1943年5月,李白经党组织营救获保释。

出狱后,党组织将李白夫妇调往浙江,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他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这封家书就是李白在江西铅山写给父母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抗战胜利的喜悦,对新中国建立的急切期盼,全心全意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终身的强烈愿望。

家书原文。图片来源“长沙党建”

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被捕后,经受了敌人高官厚禄的利诱和各种酷刑的逼供,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李白在狱中与妻子诀别:“我宁肯一人受困,一人牺牲,也要保全党的组织,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同志。志士是杀不尽的,革命的力量是削弱不了的。”

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1958年,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问世。时光流转,近年来,这部作品不仅以彩色修复的全新面貌重返影院,更催生出从舞剧、电视剧、纪录片、舞剧电影等。原型人物李白的故事,从来没被时光冲淡,而是代代传颂。这些作品无论何种形式,都在重温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也让李白等先烈坚守的理想与信仰,始终闪着不灭的光。

家书原文

父亲大人:

日本投降,我们胜利了,男等为国家民族奋斗多年,总算亲眼见看见有了今日。以后当然只有加紧国内团结,实现建立新中国。月前,曾寄回信两封,汇款一千元,不知收到否。自从去年三月间接到家信以后,至今未接到家信。大人福体健否,庆祥二弟妇岳枝三妹全家及各房户六亲朋友等近况如何?至念。

我们在不久或有调动,调动后自当详告。回乡之日当不在远,男当设法救济家庭之困苦,可能时即从速返乡,拜见大人及各遍及六亲。总之,请大人好好保重身体,一切问题请勿多虑。

回信请寄:江西铅山县霞落街祝家巷二号李静安收可也。

男华初、媳慧中同叩

八月十三日于江西铅山县

“00后”读家书

永不消逝的电波后,藏着最动人的坚守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见习记者羊咪米

在这个发条消息只需指尖轻触手机便能瞬间传达的年代,我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李白在江西铅山的夜里写下家书时,每一个字都裹着对家人的惦念与对信仰的坚守。

李白素描画。羊咪米绘

写着“日本投降,我们胜利了”的家书,既是他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告慰,也有一个儿子对父亲“福体健否”的轻声问询。家书里,他惦记“汇款一千元是否收到”,会盼着“回乡之日当不在远”,承诺“设法救济家庭之困苦”……

李白发的最后一组电波更是戳心“等一等……再见”这不就像我们平时聊天突然掉线前打的“brb”吗?如今的年轻人WIFI断一秒都会焦虑,烈士却用生命守护着随时都可能消失的信号。

酷刑细节不敢细想,《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只是影视作品,是烈士用血肉之躯让信仰穿越时空。

责编:许利文

一审:虢灿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